全国各地污水处理发展历程
【上海纯水设备行业新闻】
污水处置的需求是随同着城市的诞生而产生的乡村污水处置技术,历经数百年变迁,从最初的一级处置发展到现在三级处置,从简单的消毒沉淀到有机物去除、脱氮除磷再到深度处置回用。其中,活性污泥法的问世更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今年正值活性污泥法诞生100周年。乡村污水处置技术今后究竟将如何发展?对此,不如先让我回顾一下那些年乡村污水处置走过的路。
一级处置阶段
乡村污水处置历史可追溯到古罗马时期,那个时期环境容量大,水体的自净能力也能够满足人类的用水需求,上海水处理设备人们仅需考虑排水问题即可。而后,乡村化进程加快,生活污水通过传达细菌引发了污染病的蔓延,出于健康的考虑,人类开始对排放的生活污水处进行处理。早期的处置方式采用石灰、明矾等进行沉淀或用漂白粉进行消毒。明代晚期,国已有污水净化装置。但由于当时需求性不强,国生活污水仍以农业灌溉为主。1762年,英国开始采用石灰及金属盐类等处置乡村污水。
二级处置阶段
有机物去除工艺
生物膜法
十八世纪中叶,欧洲工业革命开始,其中,乡村生活污水中的有机物成为去除重点。1881年,法国科学家发明了第一座生物反应器,也是第一座厌氧生物处置池—mori池诞生,拉开了生物法处理污水的序幕。1893年,第一座生物滤池在英国Wale投入使用,并迅速在欧洲北美等国家推广。技术的发展,推动了规范的发生。1912年,英国污水处置委员会提出以BOD5来评价水质的污染水平。
活性污泥法
1914年,Arden和Lokett英国化学工学会上发表了一篇关于活性污泥法的论文,并于同年在英国曼彻斯特市开创了世界上第一座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置试验厂。两年后,美国正式建立了第一座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置厂。活性污泥法的诞生,奠定了未来100年间乡村污水处置技术的基础。
活性污泥法诞生之初,采用的充-排式工艺,由于当时自动控制技术与设备条件相对落后,导致其操作繁琐,易于堵塞,与生物滤池相比并无明显优势。之后连续进水的推流式活性污泥法(CA 法)如图1出现后很快就将其取代,但由于推流式反应器中污泥耗氧速度沿池长是变化的供氧速率难以与其配合,活性污泥法又面临局部供氧不足的难题。1936年提出的渐曝气活性污泥法(TA A 和1942年提出的阶段曝气法(SFA S分别从曝气方式及进水方式上改善了供氧平衡。1950年,美国的麦金尼提出了完全混合式活性污泥法。该方法通过改变活性污泥微生物群的生存方式,使其适应曝气池中因基质浓度的梯度变化,有效解决了污泥膨胀的问题。
图1
随着在实际生产生的广泛应用和技术上的不时革新改进,20世纪40-60年代,南京纯水设备活性污泥法逐渐取代了生物膜法,成为污水处置的主流工艺。
1921年,活性污泥法传播到中国,中国建设了第一座污水处置厂—上海北区污水处置厂。1926年及1927年又分别建设了上海东区及西区污水厂,当时3座水厂的日处置量共为3.55万吨。
脱氮除磷工艺
20世纪50年代,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凸显,脱氮除磷成为污水处置的另一主要诉求。于是活性污泥法的基础上衍生出了一系列的脱氮除磷工艺。
除磷工艺
50年代初,摄磷菌被发现并用于除磷。如图2
脱氮工艺
1969年,美国的Barth提出采用三段法除氮(如图3第一段是好氧段,主要去除有机物,第二段加碱硝化,第三段是厌氧反硝化,除氮。
1973年,Barnard原有工艺基础上,将缺氧和好氧反应器完全分隔,污泥回流到缺氧反应器,并添加了内回流装置,缩短了工艺流程,就是现在常说的缺氧好氧(A/O工艺(如图4
A 2O工艺
70年代,美国专家在A/O工艺的基础上,再加上除磷就成了A2O工艺(如图5国1986年建厂的广州大坦沙污水处置厂,采用的就是A2O工艺,当时的设计处置水量为15万吨,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采用A2O工艺的污水处置厂。
氧化沟工艺
A 2O工艺是将生物处置厌氧段和好氧段进行了空间分割,而氧化沟则为封闭的沟渠型结构,上海纯水设备结合了推流式和完全混合式活性污泥法的特点,集曝气、沉淀和污泥稳定于一体。污水和活性污泥的混合液不时地循环流动,系统中能够形成好氧区和缺氧区,进而实现生物脱氮除磷(如图6氧化沟白昼进水曝气,夜间用作沉淀池。活性污泥法相比 ,其具有处置工艺及构筑物简单、泥龄长、剩余污泥少且容易脱水、处置效果稳定等优势。
1953年,荷兰的公共卫生工程研究协会的Pasveer研究所提出了氧化沟工艺,也被称为“帕斯维尔沟”1954年,荷兰的伏肖汀(Voorshoten建造了第一座氧化沟污水处置厂,当时服务人口仅为360人。60年代,这项技术在欧洲、北美和南非等各国得到迅速推广和应用。据统计,1977年为止,西欧有超过2000多座的帕斯维尔型氧化沟投入运行。
1967年,荷兰DHV公司开发研制了卡鲁塞尔(Carroussel氧化沟。一个由多渠串联组成的氧化沟系统。卡鲁塞尔氧化沟的发展经历了普通卡鲁塞尔氧化沟、卡鲁塞尔2000氧化沟和卡鲁塞尔3000氧化沟三个阶段。
1970年,美国的Envirex公司投放生产了奥贝尔(Orbal氧化沟。由3条同心园形或椭圆形渠道组成,各渠道之间相通,进水先引入最外的渠道,其中不时循环的同时,依次进入下一个渠道,相当于一系列完全混合反应池串联在一起,最后从中心的渠道排出。
交替式工作氧化沟是由丹麦克鲁(Kruger格公司研制,该工艺造价低,易于维护,通常有双沟交替和三沟交替(T型氧化沟)氧化沟系统和半交替工作式氧化沟。
两段法工艺
早期的两段法只是将一套活性污泥法的两组构筑物串联,一段和二段曝气池体积相同,且多合并建设,大部分有机物在第一段被吸附降解,第二段的污泥负荷很低,其出水水质要优于相同体积曝气池的单级活性污泥法(如图7然而,由于第一段曝气池体积减小了一倍,相当于污泥负荷增加了一倍,处在易发生污泥膨胀的阶段,运行管理较为困难。
20世纪70年代中期,德国的BothoBohnk教授开发了AB工艺(如图8该工艺在激进两段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第一段即A段的污泥负荷,以高负荷、短泥龄的方式运行,而B段与惯例活性污泥法相似,负荷较低,泥龄较长,A段由于泥龄短、泥量大对磷的去除效果很好,经A段去除了大量的有机物以后B段的体积可大大减小,其低负荷的运行方式可提高出水水质。但是由于A段去除了大量的有机物导致B段碳源缺失,所以在处置低浓度的乡村污水时该工艺的优势并不明显。
其后,为了解决脱氮时硝化菌需要长泥龄,除磷时聚磷微生物需要短泥龄的矛盾,开发了AO-A 2O工艺(如图9该工艺由两段相对独立的脱氮和除磷工艺组成,第一段泥龄短,主要用于除磷,第二段泥龄长、负荷低,用于脱氮。
AO-A 2O工艺基础上奥地利研发出了Hybrid工艺(如图10该工艺的两段之间有三个内回流装置,可以为第一段曝气池提供硝态氮、硝化菌以及为第二段曝气池提供碳源。第一段主要是去除有机物和磷,第二段是硝化功能,并靠第一段曝气池回流混合液进行反硝化脱氮。
SBR工艺
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工艺是时间上将厌氧段与好氧段进行分割。20世纪70年代初由美国Irvine公司开发。流程上只有一个基本单元,集调节池、曝气池和二沉池的功能于一池,进行水质水量调节、微生物降解有机物和固液分离等。经典 SBR反应器的运行过程为:进水→曝气→沉淀→滗水→待机(如图1112
80年代初,连续进水的ICEA S工艺诞生(如图13该工艺在保守的SBR工艺基础上,反应池中增加一道隔墙 ,将反应池分隔为小体积的预反应区和大体积的主反应区,污水连续流入预反应区,然后通过隔墙下端的小孔以层流速度进入主反应区,解决了间歇式进水的问题。
随后,Goranzi教授开发了CA SS/CA ST工艺。与ICEA S工艺类似,反应池前段增加了一个选择段,污水先与来自主反应区的回流混合液在选择段混合,厌氧条件下,选择段相当于前置厌氧池,为高效除磷创造了有利条件。
90年代,比利时的西格斯公司在三沟式氧化沟的基础上开发了UNITA NK系统。由 3个矩形池组成,其中外边两侧的矩形池既可做曝气池,又可做沉淀池,中间一个矩形池只做曝气池该工艺把传统 SBR时间推流与连续系统的空间推流有效地结合了起来。
MSBR法即改良型的SBRModifiSBR采用单池多格方式,结合了激进活性污泥法和SBR技术的优点。反应器由曝气格和两个交替序批处置格组成。主曝气格在整个运行周期过程中保持连续曝气,而每半个周期过程中,两个序批处置格交替分别作为SBR和澄清池。该工艺可连续进水且可使用更少的连接管、泵和阀门。
脱氮除磷新工艺
近几十年,能源、资源的短缺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进一步脱氮除磷及对能源节约及资源回收的需求成为了污水处置工艺发展的主流方向。一批新兴脱氮除磷技术得以应用。
A NA MMOX-SHA RON组合工艺
1994年,荷兰Delft大学开发了厌氧氨氧化(ANA MMOX技术,厌氧氨氧化菌在缺氧环境中,能够将铵离子(NH4+用亚硝酸根(NO2-氧化为氮气。
该工艺与激进反硝化工艺相比是完全自养,不需任何有机碳源。
1998年,荷兰Delft大学基于短程硝化反硝化原理开发了SHA RON工艺,首例工程在荷兰鹿特丹DOKHA VEN水厂。其基本原理是同一反应器内,先在有氧条件下利用亚硝化细菌将氨氧化成NO2-然后再在缺氧条件下已有机物为电子供体将亚硝酸盐反硝化,形成氮气。工艺流程缩短且无需加碱中和。与激进活性污泥法相比可减少25%供氧量及40%反硝化碳源,有利于资源能源的回收利用,更适用于碳氮比浓度较低的乡村废水。
目前,以SHA RON工艺为硝化反应器,ANA MMOX工艺为反硝化反应器,与激进工艺相比能够节省60%供氧和100%碳源。
三级处置阶段
近十几年,随着污染加剧,水资源短缺严重,人类对水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污水深度处置与回用技术兴起。污水处置厂的偏重点不再是核算污染物的排放量,而是如何改善水质。膜技术开始显现其独特优势。
生物膜技术在20世纪60-70年代,随着新型合成资料的大量涌现再次发展起来,主要工艺有生物滤池、生物转盘、生物接触氧化、生物流化床等。目前,应用较多的膜处置技术主要有微滤(MF超滤(UF反渗透(RO和膜生物反应器(MBR技术。本世纪初的新加坡“Newwat水厂就是采用在二级处置后加超滤膜及反渗透膜的方式进行再生水回用处理。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回顾整个历史过程,乡村生活污水处置的足迹随着人类健康的需求、水环境质量的变化、污水的处置水平在一级级的加深,同时操作管理、资金占地等利息问题又推动了水处置工艺技术的不时进化,其操作、占地、顺序方法、能源资源的投入都在一点点地简化。人们对水质的需求越来越高,而处置过程却越来越趋于简便。有趣的无论近几年业界所看好的厌氧生物技术还是源分离最终的土地灌溉,乡村污水处置似乎又回到最初的形式,尽管其中蕴含的科技含量早已不可同日而语。大繁若简,最终还是归于自然。
- 上一篇:上海纯水设备解析唐山钢铁业如何减少水资源的使用 2019/7/19
- 下一篇:今年汛情究竟怎样?上海纯水设备一一盘点 2019/7/16